![]() |
【搜狐IT消息】3月7日消息,《福布斯》网站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评析了Facebook“信息流(news feed)”不透明甚至涉嫌压制某些内容的现象,指出Facebook应当为用户提供更简便易用的信息过滤及管理工具、让用户自主筛选他们想要看到的内容,而不是一味照顾付费推广的“赞助内容”。
以下为原文主要内容:
为何不花钱推广就无人问津?
《纽约时报》网站博客作者尼克•比尔顿(Nick Bilton)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讲了这样一件事:
他发现自己虽然在Facebook上拥有多达40万订阅者,但是真正关注他的人却非常少——他的每篇帖子被“赞(like)”和分享的次数总是只有两位数;他感到很困惑,于是向Facebook支付7美元尝试推广一篇帖子,而效果令他大吃一惊——短短几小时内,这篇帖子就收获了130个“赞”和30次分享。
比尔顿认为,Facebook在“信息流(news feed)”中推广付费内容的同时,或许还压制了那些并未进行付费推广的内容。比尔顿就这一问题与Facebook的产品经理进行了交流,但是Facebook又怎么可能承认这种“压制”的存在呢?Facebook当然会进行辩驳,声称自己不会为了照顾“赞助者”而压制精彩的内容(如比尔顿的帖子)。
与谷歌一样,Facebook也对自家的算法守口如瓶,而这两家公司事实上都有能力“神不知鬼不觉”地在信息流或搜索结果中压制任何内容——鉴于它们的提供的社交或搜索服务都是免费的,这种做法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。
“懒人”用户造就Facebook现状
事实上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依赖的信息交流平台也并非那么透明,并且充斥着各种各样令人反感的营销内容。但是对于我们的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,我们却容易抱有“理想化”的想法、认为它们不会也不应当变成那样。
试想一下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:如果您可以自行筛选想看到的帖子而不再被局限于Facebook给出的那些,那么这个平台就只是一个平台,而用户拥有掌控权;如果其他平台也支持这样的筛选,那么社交媒体的消费者们就变成了“上帝”般的顾客。
也许您会认为,人们根本懒得这样做——大家都习惯于采用系统默认的设置,所以Facebook才变成了现在的样子。
但是,情况将会发生变化——一方面,曾经的小麻烦现在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;另一方面,能让我们对信息流进行筛选的工具也变得越来越简便易用。而且根据斯坦福大学福克(Fogg)教授提出的“说服式”行为模型,当人们更有动机(因为问题变得更严重)和更有能力(因为工具变得更简便)时,就更容易在恰当的刺激下接受新的习惯——而本文开头提到的尼克•比尔顿遇到的情况,或许就能成为这样一种“刺激”。
用户应享有过滤权,Facebook应主动改变
Facebook广告与谷歌广告的不同之处在于:谷歌将广告放在搜索结果旁边,而Facebook除了广告栏之外,还想方设法在用户的信息流中插入各种“赞助内容”——如果信息流里有的不只是信息,如果信息流里并未囊括用户通过加好友、订阅或赞等方式表示感兴趣的全部内容,那这个从“绝对”过滤为“相对”信息流又是什么呢?如果Facebook呈现给我们的只是多种可能性之中的一种,那么凭什么就是这一种呢?过滤信息流依据又是什么呢?
以利•巴里瑟(Eli Pariser)在《The Filter Bubble(过滤泡)》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以上问题,他的一个观点是:一旦我们了解了数字世界中的信息过滤方式,我们就有责任捍卫自己的信息过滤权利。这种观点也在道尔顿•卡德维尔(Dalton Caldwell)打造的无广告社交网络App.Net和耶鲁大学盖勒特(David Gelernter)教授的Lifestreams理念中得以体现。
当然,新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——要想让用户们采取行动,问题还得变得更严重,工具也得变得更简便。而为了防止用户流失,Facebook自身也应当主动出击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筛选控制工具。(悠拉)
IT时代网(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,定时推送,互动有福利惊喜)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转载必究。
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,直通硅谷,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。LP均来自政府、互联网IT、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。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、通信、互联网、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。决策快、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。
小何
小何
小何
小何